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

爽快處刑:Killer Is Dead



早前曾說過動作遊戲久未有如此興盛過,繼上月的《Deadpool》後,這個八月亦推出了令人引頸以待的,由Grasshopper Manufacture Inc.開發的血腥動作遊戲《Killer Is Dead》(《KID》)。

殺手已死?行刑者當道!

《KID》於上年4月正式公布,遊戲的主題是「愛與處決(Love & Kill)」。主角Mondo Zappa是一個名為Bryan Execution Firm的組織出任「行刑者(Executioner)」,簡單來說就是職業殺手,承接客戶要求,然後殺人。這個事務所的規定是客戶必須簽署文件,確實同意目標將會被完全「處決」,不留活口,行刑者(即Mondo)才會執行任務。然而不少任務內容甚至客戶也不是泛泛之輩,有吸血魔鬼、奪去月亮的王、刀客甚至童話人物等等,天馬行空卻不失玩味。


新紮行刑者Mondo Zappa

遊戲的製作人須田剛一稱《KID》為「陰暗化的007」(大抵是因為邦女郎是Mondo Girl的原型吧),然而「Bryan Execution Firm」是一個國家秘密組織,為的是對世界上所有頂級罪犯施以死刑(由於再無需殺手出馬,因而得名「Killer Is Dead」,也是Mondo行刑前的口頭禪),主角Mondo的真正身份也是個謎:機械槍接駁的右手、手持等身高的日本刀、「我知女人心」的眼鏡甚至其身世也沒有明確交代。當然更不用說處刑事務份的社長Bryan、老闆娘(?)Vivienne、和可愛助手Mika,以及事務所是一艘船這些奇怪配搭。難怪的,須田剛一的風格就是古怪和Cult而聞名遊戲界。


Suda 51的血色美學



須田剛一(Suda 51)
須田剛一(Suda 51)是一位口味遠離主流一點點的製作人,較為著名的作品有PS年代Twilight Syndrome》系列(共三集)、《Michigan: Report from Hell》(日本版名為《Michigan》),此兩作也是以驚慄、血腥和不安作為遊戲主調,同時這個風格和冒險求生玩法,也影響了後期的如《零》甚至《Siren》等著名驚慄遊戲。

然而須田也透過PS的《The Silver Case》,創建了「即時分割畫面,一方是3D動畫(遊玩及CG過場集一身)、另一方是角色對白、地圖等資訊」的「Film Window」原創玩法。直到須田創立了首部「非驚慄」遊戲《Killer 7》,便正式開始他的「殺手系列」。


事實上《Killer 7》的玩法創新,貌似「棋子式」的指定路線移動但又有著動作射擊的元素,集第一身和第三身視點於一身的遊戲,是講述一個可隨意轉換7個殺手性情,如何在各國組織間互相暗殺的故事。及後在wii推出的《No More Heroes》(共兩集)雖然非《Killer 7》的主線續作,種類亦趨向為動作遊戲,不過其主題也不離「暗殺」、「殲滅」。Suda 51聯同《Bio》之父三上真司合力炮製的PS3遊戲《Shadows of the DAMNED》,主角Garcia Hotspur是一個「惡魔獵人」,與《KID》的Mondo相類似。


說起相似,須田還喜愛用某幾個角色名,如Mondo、Mika,也曾經為PS2及NDS《花と太陽と雨と》和Twilight Syndrome》系列的男、女主角名稱;同時須田也對月亮和月光情有獨鍾,不少遊戲包括《Killer Is Dead》也會經常出現這個意象





Suda 51風格是Cult,上述遊戲不少也是主角動作行為古古怪怪、有時情節帶點惡搞、要血腥時,滿畫面是鮮血之噴泉;要引人入勝時,也毫不吝嗇地大灑鹽花,歡樂非常。整個Suda 51風格還包括了強烈色彩對比的動漫風格,「殺手系列」如是,《Killer Is Dead》之前的《Lollipop Chainsaw》(須田為製作人)也是。Suda 51風格最重要的是,故事情節荒誕離奇,雖然不大影響遊玩性和投入感,但要確實地說明須田剛一所寫的是何物,恐怕有點難度。


不斷虐殺、更多咸、無窮樂趣

遊戲分為主線故事和支線任務,前者共有12個章節(正式來說只有10個,頭兩個還是前奏而已,玩度不足,另外的任務有DLC mission 51)。遊玩進程與主流的動作遊戲無異,透過殺敵增加Combo數,以獲取更多的補具或提升經驗值。當玩家完成一關後會有「結帳清單」,顯示玩家的成績和獎金,最高為AAA級;而部分的隱藏要素卻是要玩家拿取AAA評級呢。



動作方面,《Killer Is Dead》放棄了lock on功能,感覺上較貼近《DmC》或《MGR》的操控。迴避同樣的成為必用招式,因為當成功迴避敵人攻擊時,便可發動QTE(使用Blood值),進入「屠殺Mode」,當畫面變成黑、白、紅主色時,敵人便會任你魚肉;而遠攻的敵人則會變成「一擊必殺QTE」。另外當敵人接近瀕死狀態下,亦可發動QTE引發「行刑」,玩家可選擇四種行刑方式(執行、處罰、暗殺、虐殺),動作指令不同之外,敵人掉下的補具也不同,可隨玩家需要而決定那種方式。

Episode 3 的部分Gameplay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PyCk3W96JY

後者分為兩類,一類是接近「Secret Mission」的小遊戲任務,或是殺敵、或者收集物品,完成後可得獎勵。另一類的missiom是控制Mondo,對遊戲中3名Mondo Girl(連初回DLC有4個)進行「戀愛育成」:是簡單的增加腦內「多巴胺」和贈送禮物,以增加好感度。當好感度達標時便會引發event,詳細是甚麼就自行發掘吧!但不同的Mondo Girl最後也會「回禮」給玩家。完成後也需要保持「戀愛」呢,來一個「齊人之褔」!

至於主線故事,這個由於出自Suda 51手筆,正如上文所述及,天馬行空又伏線眾多,即使爆機數次亦未必能夠完全掌握故事核心。劇情方面就連日本的資深玩家也摸不著頭腦,究竟Mondo的存在原因是甚麼?Moon River的目的是甚麼?社長Bryan是忠是奸?種種疑團或許要等待日後的DLC章節解釋。

說起DLC,官方已經公布了會與《Lollipop Chainsaw》進行Crossover的DLC,屆時可以看到Juliet除了鋸喪屍外,如何對罪犯行刑了!



古典行刑曲

《Killer Is Dead》的配樂主要是交響樂,根據關卡的設計而有所不同,如童話故事的氣氛會較歡樂亦帶點陰森;江戶時代的日本會主要由三味線作主要演奏。不過其主題曲(也是最終Boss的BGM),卻是來自捷克作曲家Dvorak的經典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》(New World Symphony)[Symphony No. 9 in E Minor, From the New World〔Op. 95〕]。有印象的玩家一定記得,這首經典樂章同樣在另一動作遊戲《Asura's Warth》的Final Lesson中使用過。

Killer Is Dead的主題配樂:New World Symphony Remix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Bxo7tagw8M

這首交響樂的壯闊和激盪,真的能吸引製作人的歡心呢。

《Killer Is Dead》的日文配音方面,聲優陣容非常強大、有置鮎龍太郎、豐琦愛生、杉田智和、沢城みゆき 等等,全部也是當今日本的著名聲優;相比起之前的《Lollipop Chainsaw》起用了日笠陽子和喜多村英梨,其份量還有增無減!


唯一瑕疵的可是用上日文配音時,明顯與畫中人物不「對口」,有時還會出現「缺口」(有口形沒有配音)的情況,令喜歡聽日本聲優演譯的玩家,大失所望,還不知道是聲優還是遊戲設計的問題了。



短評:承接QTE大勢,幸流暢爽快


整體來說,《Killer Is Dead》保持了一貫Suda 51的風格和高水準。站於動作遊戲角度,操控不算複雜,打擊感仍算足夠,不過當玩家成功進入「屠殺Mode」後一切變得簡單(只是沒有斬奪的「Blade Mode」而已),相信資深動作玩家會在Hard以上難度才找到樂趣。耐玩度也非常高,主線、支線和「溝女」任務也需要花時間,感覺不是一味殺殺殺,還不計要全取AAA級和全隱藏要素;筆者較欣賞是Mondo Girl任務(Scarlett),是為Combo Challedge,可以讓玩家修練一下,頗為方便。整個氣氛讓我想起《Catherine》,同樣的動畫風格、同樣的「情趣」主導。

如果是Suda 51的Fans、或動作遊戲的狂熱玩家,《Killer Is Dead》乃是不可不玩的作品。


《Killer Is Dead》的重要人物David Boss Gameplay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ckkx9_iVpA


另外,9月1日將會推出中文繁體版,想更深入了解劇情的玩家們可稍等一會。放心,這中文版會同樣提供日、英配音,也是原汁原味的。




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

是雷不是蛇,是白色惡魔不是小白臉:Metal Gear Rising : Revengeance (下)


雷嗔電怒

玩家操控的Raiden,主要武器為高周波日本刀(HF Blade),也有手榴彈、火箭炮等具火力武器。與其他動作遊戲一樣,新的主武器(第二武器)會隨擊敗不同的boss而入手,而且各有特色,亦能夠對此升級和學習技能;玩家可以按著按鈕進行暫時武器切換,以接駁不同的combo。招式方面主分「範圍攻擊」(手持)和「重攻擊」(足持),透過正方和三角的輸入,單一武器亦可做出很多帥氣combo。戰鬥時速度感足夠,爽快度教人欲罷不能。


此作最大特點還是「斬」和「奪」,「奪」就是奪取敵人(Cyborg)的納米脊髓,用作補回體力及Blade Mode氣量。Blade Mode為MGR的核心系統、「奪」的基本。進入BM後會變成慢動作,玩家可以隨意進行切割(可按鍵或控制analog調校角度),如見到敵人身上出現紅色方格,將其切開便可以「奪」!當然非戰鬥狀態也可以發動BM切開絕大部分的物件;一口箱子就可以切成超過500塊碎片!


劇情的後期,玩家可以發動「Jack The Ripper Mode」,貼近於Devil Trigger,就是狂暴狀態,但消耗Blade Mode氣量。


遊戲中大部分的動作指令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vA6cteZArw


整款遊戲有頗高的可玩性,除了可隨自己意願切開所有東西外,小島還保留了MGS的經典道具——紙箱,好讓玩家能用「潛入」方式通過某部分關卡(不過「斬奪數」不夠相對評分會較低)。另外有Data、Cyborg左臂等搜集要素,加上VR Mission和DLC:DLC是控制敵人角色Samuel和狼型機械Blade Wolf,在遇上Raiden前的短故事,用作主線故事的小補完。(另一個DLC為VR Mission的增加)


玩家絕對不會只完成主線便封Game,因為令你封Game的原因不是這個。



風瀟雨晦


基本上,一款動作遊戲要取得成功,萬變不離其宗:一是精彩的Combo、一是令人深刻的Boss Fight、最後是挑戰玩家的耐力,將難度推至頂峰。MGR其實做齊了,只是第三樣,還不知是小島或是白金的問題,做得太過火了。


極端的忍難難度,在Ninja Gaiden已經成為各動作玩家的驅動力,其恐怖程度不足以筆墨形容。想不到,世上還有MGR欲與其分庭抗儷。MGR的最高難度Revengeance,如果是一週目的話基本上是一擊必殺;還是說個極端例子吧:即使玩家已經將Raiden提升至最強,在boss fight中大概是四招內完結(不用藥的情況下),更不要說最後對ARMSTRONG的瘋狂boss fight,只要一失,就可以按start retry了。相信有玩過這頂級神經難度的朋友,聽得最多的應該是Boris叫:「Raidennnnnnnnnnnnnnnnnnnnnnn」。

較為困擾之處,在於擋格系統。玩家可以因應敵人攻擊一剎間,將analog推向敵人方向進行擋格。這點能夠騰出按鍵空間進行其他攻擊,是不錯的,不過判定方面就出了事。其他敵人不計,只是超過三人的戰鬥已經很麻煩,如若三人同時攻擊,系統只判定你按準的其中一個方向,亦即是說必定會受一招。記緊MGR的群毆戰比單對單多很多。


此外,玩家要做到完美擋格(繼而發動「反擊」),必須記下每一個敵人的出招表,完全掌握敵人的招數才可。這樣一來,何不強行清場?是可以的,但Revengeance就未必奏效了,加上如敵人攻擊前發出黃光,那就是不能擋格的提示,還是暫避一下較好。操控上問題還不算大,攻擊時能夠自動追蹤敵人位置,這貼心之至,能補償沒有LOCK ON的不足;只是Ninja Run(高速前進/子彈擋格)時,跳牆的質感不夠,有時會「唔夠力」,影響戰鬥時或遊玩的流暢性。



雷霆萬鈞

不過MGR的Boss Fight還是做得不錯的,各位Boss都有其特色,不看攻略一週目去打,胡亂出招,必敗;掌握敵人每招每式是玩好MGR的要訣。筆者就最喜愛對Samuel的次回合對戰,除了氣氛一流,還有其BGM The Only Thing I Know For Real簡直是全遊戲最佳!宿敵的身份能夠媲比Vamp的話,這位Jetstream算是很成功的角色了。至於ARMSTRONG......個人認為是全遊戲的敗筆,設為Final Boss顯得怪怪的,還不及與Samuel的對決作結來得經典。ARMSTRONG太多回合的對戰(要細分的共有5個回合),和過份壓倒性的攻擊力(Revengeance難度呀......),叫人覺得有點「拉布」,也夠「經典」。

筆者認為,這個用作Final Boss Fight,已經夠份量了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inCbx7IvKk

大抵如此,MGR作為動作遊戲已經合格有餘,這多得白金工作室的功勞;正因如此也有著Bayonetta的影子(QTE引發收招Event就是一例;小島式幽默和bayo的惡搞,在MGR也配得天衣無縫)。至於改善空間亦有很多,如擋格的判定、難度的調整等,不過那些都是輕微瑕疵。


至於會否有續作,小島秀夫還沒有正式回應,不過「非機械動作遊戲」並非小島工作室專長(惡魔城嘛......小島工作室只是監督,主力開發的是西班牙的MercurySteam Entertainment, S.L.),加上曾經要中止開發,突顯工作室還未有足夠準備;Raiden的可發展性已在MGR上發揮殆盡,再寫怕會淪落穿鑿附會之流。還是專注於正傳遊戲好了



The only thing I know for real,全MGR最棒的OST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aZGXHZ6ixI

另外,對Ray的戰鬥也很熱血,OST為Rules Of Nature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NDIXlnhVXA

不如看看Samuel大叔如何對付Ray

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

是雷不是蛇,是白色惡魔不是小白臉:Metal Gear Rising : Revengeance (上)

《Metal Gear Solid》這套殿堂級作品,無一不知曉其大名。MGS一直以潛入為遊玩基礎,在這十多年來深受歡迎,同時成為「非主張殺敵」的動作遊戲先驅。要論MGS發展,筆者也曾經寫了兩篇拙文淺談。這次,是要說說Metal Gear的最新系列作:《Metal Gear Rising : Revengeance》(下稱MGR)。



雷電襲來

原名為《Metal Gear Solid Rising》的MGR,早在2009年公布,當時還有一個官方倒數網頁,背景隨時間愈近,雷雨交加愈頻;直到E3 2010才有首枚影片,當時以「斬」、「奪」為賣點,副標題「Lightning Bolt Action」(瞬雷動作)代替了舊有MGS的「Tactical Espionage Action」(潛入動作)。所謂的「Cut What You Will」在展示片段都一一呈現:主角Raiden可以切割任何東西。當時技驚四座,認為此作將動作遊戲推至更暴力和更自主(最驚訝的應該是切西瓜吧);然而隨後的,是一連串的不滿,認為如此暴力和沒有Snake的遊戲,並不能稱為Metal Gear Solid。


E3 2010 Trailer


事實上MGR的誕生過程還出現不少支節,除了引起一班「潛入和Snake死忠」強烈反感外,在研發MGR的團隊Kojima Productions,於2010末曾一度宣布取消研發。原因是在故事和操作以外,遊戲的根本關卡和遊戲性一直不被小島秀夫所接受,而小島亦注意到往後的遊玩進程不能完美地繼續,因此毅然斷臂,集中注意力開發正傳續作(那就是Peace Walker)。


左為小島秀夫;
右為稻葉敦志

時隔數月,小島秀夫與新晉遊戲公司Platinium Games Inc.會面,當時接見的正是白金的稻葉敦志。白金製作室的陣營之強大和代表作不需多說,這次小島主動聯繫白金,正是希望她們能解決Rising所缺的遊戲性問題。小島和稻葉早就相識,而且一拍即合,所以很快就達成合作關係:由小島審定劇本和最後監督、白金製作室則全權負責動作和關卡的設計。


這次的合作,令MGR得以「重生」,而名字亦正式改為《Metal Gear Rising : Revengeance》,當然是為了區別於正傳MGS以外,「Revengeance(再復仇)」亦有「再起動遊戲開發」的意味。正式的遊戲亦於2012年2月正式發售。




風起雲湧


MGR的主角再不是Snake,而是正傳第二集的Raiden。Raiden在MGS4以納米改造人姿態現身,絕頂的劍法和移動力一洗前作的小白臉形象。這次MGR擔正,將這個改造人刻劃得更傳奇。

故事點發生於MGS4後四年,The Patriot事件令PMC(僱傭兵組織)分散於各地,慢慢形成地方勢力;同時各地亦有對抗PMC的PMSC(Private Military and Security Company) 衍生出來,以維持社會安全。Raiden就是加入了Maverick Security Consulting,Inc.;而另一間PMSC,Desperado Enforcement則是暗中進行恐怖活動和交易的唯利主義組織。這集MGR的開首由非洲一個的總統被暗殺開始,Desperado Enforcement就是受人錢財的劊子手,引發Raiden致力阻止他們繼續作姦犯科的動機。

典型的正邪不兩立、維護世界和平,就是MGR的背景?未免太少覷小島秀夫了。


雷厲風行

其實MGR重心落於各個角色上,當然Raiden是核心人物。其他的角色,如Samuel均有其加入Desperado的原因(這點後文再述)等,各角色有本身背景,箇中複雜,Raiden戰鬥的同時,也如重看自己被訓練成傭兵、納米改造人、最後成為戰鬥機器的命運。「What I am fighting for?」「Why I need to fight?」Raiden在遊戲進程中不斷追尋當中的答案。然而最初Raiden也是本著養妻活兒的態度加入MSC:只執行命令,而對抗Desperado的過程中,由他成為童兵和Patriot事件後沉寂多時的「仇恨」,慢慢從中甦醒過來;由執行命令演變成宣泄情感、由維持公義沉淪至以暴易暴。「Jack The Ripper」,就是Raiden當年內戰當童兵時的稱號。



(簡單來說,Jack The Ripper就是極殘暴、無人道的代名詞;有見本身「倫敦白教堂」事件太長,讀者有興趣可檢索)


Raiden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複雜性,身世、情感線皆滿有陰暗面,這從小島一手包辦的MGS劇情中漸漸浮現。自MGSPW開始,人性甚至國興國之間的黑暗和腐化,都較以往的集數明顯(MGS2筆者認為最深:戰爭不恐怖,將人的本性消除、麻醉,繼而強行刪除自我才是最恐怖),或許這是小島秀夫希望MGS的故事更有深意吧,也很期望Phantom Pain能更勝前作。

好吧,初步了解MGR的背景後,還該討論MGR的遊玩性。
下回待續。

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

令人失望的動作遊戲:Deadpool

久未發文,今次動動筆純粹技癢。說好的bio hazard 6、metal gear rising等等其實腦內有數段,但總是有各種原因未能揮筆。當然剛過去的E3,公布的「次世代」主機也可討論一番,但過於集中比較硬件未免乏味,所謂的新作看點也不算太多(我說的是只出在PS4、XBOX ONE,而不是現世代主機會出「先行版」的遊戲,如METAL GEAR SOLID 5)。這次引起我動筆,是美式動作遊戲Deadpool。

香港這陣子的風頭或許由次世代主機所佔,若以遊戲來說還不能不提The Last Of Us。這隻美式風格甚濃的Deadpool則無聲無息地推出,在外國的討論不少,而香港遊戲店的存貨亦不多,同時沒有行貨代理(只是1區美版),幸好的是普遍價位也是300至330,以美版遊戲算是正常價。


Deadpool,疑幻似真的反英雄

先說說這遊戲的少少背景。簡單來說主角是Marvel的漫畫英雄Deadpool。Deadpool嚴格來說不如其他的Captain America、Iron Man(要討論的話,Iron Man在Marvel世界也不很光彩)般正義,稱他作「反英雄」會較合適(形象不是一面倒的正氣)。Deadpool的故事線會貼近X Men的世界,因為Deadpool與Wolverine有不少的仇口,重點來說Deadpool是一個前特務,其後被X Weapon(X Men世界中的恐怖組織)作研究對象,最後成功逃脫,以僱傭兵身份過活,成為「英雄」。


對於Marvel這個強大的宇宙觀,筆者不甚了解,還是討論遊戲本身。故事的開始是由於Deadpool要製作一款遊戲,然而這款遊戲正是要玩家參與其中。這種虛實相交的故事線,如本身Deadpool的漫畫一樣。或許遊戲的故事性來得簡單,也不需要花精神去研究,本身Deadpool就是不能以常理去看待!


不過不失的動作系統

整體遊戲的風格貼近美式漫畫,不論是對話框、旁白、聲效甚至用色,也猶如漫畫一本。這點在之前的Lollipop Chainsaw 甚至是Marvel VS Capcom 3也有沿用,喜歡這種漫畫風格的玩家會更投入。身為動作遊戲,本身的武器也是重點之一。Deadpool慣用的是雙武士刀及雙槍,遊戲中也不乏其他種類如鎚、散彈槍,玩家可隨遊戲發展進行升級;此外也可使用敵人的槍械,注意的是遊戲的槍械有彈數限制。


遊戲的動作系統主要是重攻擊、輕攻擊、槍械攻擊和投擲攻擊,所謂的combo由輕重攻擊交替按鍵產生,與一般主流動作遊戲無異;特色點在於其Momentum系統,透過按住L2同時按下攻擊指令,便會使用氣量使出指定的Combo招式。Deadpool能夠隨時由輕重攻擊之間加入槍械,整體combo的種類和多變性也是足夠的。



玩家進行攻擊時,如看到敵人上方有指令提示(即是QTE),則可發動「特殊攻擊」,通常收招時出現、或在暗殺情況下也會看到。操作上大致沒大問題, teleportation(可理解為瞬間移動)會是必用招式;唯獨是控制角色走路時,其質感很飄,不「腳踏實地」;而且鏡頭有時會出現「死位」,尤其對Boss戰或敵人眾多時,鏡頭總是不聽話地移動,很是擾人。


歡樂大於一切、惡搞才是重點

若然你是動作初手,而英文(地道的)又不是太差,遊戲過程中旁白會不斷有「溫馨」提示,提醒你擁有甚麼技能可以用或子彈已補充。這也是表現了忠於Deadpoo「多口」、滑稽的風格,粗口當然少不了。

較為可惜的是整款遊戲的主線比較短,而且Boss戰只得數個,而且沒甚特色,嚴格上只是厚血點的兵卒(老實說,所謂的Final Battle很是失望,爆機也是不明所以地完結)。同時,因為Deadpool本身具有Wolverine的自癒基因,所以遊戲中的「自動補血」機制,令遊戲的難度大為減低。

個人來說,最初看到這遊戲有點期望,因為初期的combo也蠻有趣,而且動作快速,有點Devil May Cry的爽快感。不過到了中段,槍械的威力過強不得不迫使玩家放棄用劍或三叉刃,只有包圍戰要突圍才用momentum殺出血路,這確實令我遊玩的意欲大減。然而這款遊戲的耐玩性並不高,爆機後的Challenges亦絕不能滿足對動作遊戲有要求的玩家。

不過,你是喜愛Deadpool(有部分的Marvel角色也有)、或是享受美式幽默的「少少咸、多多趣」,這款很是歡樂的遊戲亦有玩一玩的價值。

筆者我還是喜歡Dante多一點,Deadpool明顯地太多話,有點煩。

看看Combo吧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9leyWZrBVI
很歡樂的Trailer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qORbzbEf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