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

爽快處刑:Killer Is Dead



早前曾說過動作遊戲久未有如此興盛過,繼上月的《Deadpool》後,這個八月亦推出了令人引頸以待的,由Grasshopper Manufacture Inc.開發的血腥動作遊戲《Killer Is Dead》(《KID》)。

殺手已死?行刑者當道!

《KID》於上年4月正式公布,遊戲的主題是「愛與處決(Love & Kill)」。主角Mondo Zappa是一個名為Bryan Execution Firm的組織出任「行刑者(Executioner)」,簡單來說就是職業殺手,承接客戶要求,然後殺人。這個事務所的規定是客戶必須簽署文件,確實同意目標將會被完全「處決」,不留活口,行刑者(即Mondo)才會執行任務。然而不少任務內容甚至客戶也不是泛泛之輩,有吸血魔鬼、奪去月亮的王、刀客甚至童話人物等等,天馬行空卻不失玩味。


新紮行刑者Mondo Zappa

遊戲的製作人須田剛一稱《KID》為「陰暗化的007」(大抵是因為邦女郎是Mondo Girl的原型吧),然而「Bryan Execution Firm」是一個國家秘密組織,為的是對世界上所有頂級罪犯施以死刑(由於再無需殺手出馬,因而得名「Killer Is Dead」,也是Mondo行刑前的口頭禪),主角Mondo的真正身份也是個謎:機械槍接駁的右手、手持等身高的日本刀、「我知女人心」的眼鏡甚至其身世也沒有明確交代。當然更不用說處刑事務份的社長Bryan、老闆娘(?)Vivienne、和可愛助手Mika,以及事務所是一艘船這些奇怪配搭。難怪的,須田剛一的風格就是古怪和Cult而聞名遊戲界。


Suda 51的血色美學



須田剛一(Suda 51)
須田剛一(Suda 51)是一位口味遠離主流一點點的製作人,較為著名的作品有PS年代Twilight Syndrome》系列(共三集)、《Michigan: Report from Hell》(日本版名為《Michigan》),此兩作也是以驚慄、血腥和不安作為遊戲主調,同時這個風格和冒險求生玩法,也影響了後期的如《零》甚至《Siren》等著名驚慄遊戲。

然而須田也透過PS的《The Silver Case》,創建了「即時分割畫面,一方是3D動畫(遊玩及CG過場集一身)、另一方是角色對白、地圖等資訊」的「Film Window」原創玩法。直到須田創立了首部「非驚慄」遊戲《Killer 7》,便正式開始他的「殺手系列」。


事實上《Killer 7》的玩法創新,貌似「棋子式」的指定路線移動但又有著動作射擊的元素,集第一身和第三身視點於一身的遊戲,是講述一個可隨意轉換7個殺手性情,如何在各國組織間互相暗殺的故事。及後在wii推出的《No More Heroes》(共兩集)雖然非《Killer 7》的主線續作,種類亦趨向為動作遊戲,不過其主題也不離「暗殺」、「殲滅」。Suda 51聯同《Bio》之父三上真司合力炮製的PS3遊戲《Shadows of the DAMNED》,主角Garcia Hotspur是一個「惡魔獵人」,與《KID》的Mondo相類似。


說起相似,須田還喜愛用某幾個角色名,如Mondo、Mika,也曾經為PS2及NDS《花と太陽と雨と》和Twilight Syndrome》系列的男、女主角名稱;同時須田也對月亮和月光情有獨鍾,不少遊戲包括《Killer Is Dead》也會經常出現這個意象





Suda 51風格是Cult,上述遊戲不少也是主角動作行為古古怪怪、有時情節帶點惡搞、要血腥時,滿畫面是鮮血之噴泉;要引人入勝時,也毫不吝嗇地大灑鹽花,歡樂非常。整個Suda 51風格還包括了強烈色彩對比的動漫風格,「殺手系列」如是,《Killer Is Dead》之前的《Lollipop Chainsaw》(須田為製作人)也是。Suda 51風格最重要的是,故事情節荒誕離奇,雖然不大影響遊玩性和投入感,但要確實地說明須田剛一所寫的是何物,恐怕有點難度。


不斷虐殺、更多咸、無窮樂趣

遊戲分為主線故事和支線任務,前者共有12個章節(正式來說只有10個,頭兩個還是前奏而已,玩度不足,另外的任務有DLC mission 51)。遊玩進程與主流的動作遊戲無異,透過殺敵增加Combo數,以獲取更多的補具或提升經驗值。當玩家完成一關後會有「結帳清單」,顯示玩家的成績和獎金,最高為AAA級;而部分的隱藏要素卻是要玩家拿取AAA評級呢。



動作方面,《Killer Is Dead》放棄了lock on功能,感覺上較貼近《DmC》或《MGR》的操控。迴避同樣的成為必用招式,因為當成功迴避敵人攻擊時,便可發動QTE(使用Blood值),進入「屠殺Mode」,當畫面變成黑、白、紅主色時,敵人便會任你魚肉;而遠攻的敵人則會變成「一擊必殺QTE」。另外當敵人接近瀕死狀態下,亦可發動QTE引發「行刑」,玩家可選擇四種行刑方式(執行、處罰、暗殺、虐殺),動作指令不同之外,敵人掉下的補具也不同,可隨玩家需要而決定那種方式。

Episode 3 的部分Gameplay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PyCk3W96JY

後者分為兩類,一類是接近「Secret Mission」的小遊戲任務,或是殺敵、或者收集物品,完成後可得獎勵。另一類的missiom是控制Mondo,對遊戲中3名Mondo Girl(連初回DLC有4個)進行「戀愛育成」:是簡單的增加腦內「多巴胺」和贈送禮物,以增加好感度。當好感度達標時便會引發event,詳細是甚麼就自行發掘吧!但不同的Mondo Girl最後也會「回禮」給玩家。完成後也需要保持「戀愛」呢,來一個「齊人之褔」!

至於主線故事,這個由於出自Suda 51手筆,正如上文所述及,天馬行空又伏線眾多,即使爆機數次亦未必能夠完全掌握故事核心。劇情方面就連日本的資深玩家也摸不著頭腦,究竟Mondo的存在原因是甚麼?Moon River的目的是甚麼?社長Bryan是忠是奸?種種疑團或許要等待日後的DLC章節解釋。

說起DLC,官方已經公布了會與《Lollipop Chainsaw》進行Crossover的DLC,屆時可以看到Juliet除了鋸喪屍外,如何對罪犯行刑了!



古典行刑曲

《Killer Is Dead》的配樂主要是交響樂,根據關卡的設計而有所不同,如童話故事的氣氛會較歡樂亦帶點陰森;江戶時代的日本會主要由三味線作主要演奏。不過其主題曲(也是最終Boss的BGM),卻是來自捷克作曲家Dvorak的經典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》(New World Symphony)[Symphony No. 9 in E Minor, From the New World〔Op. 95〕]。有印象的玩家一定記得,這首經典樂章同樣在另一動作遊戲《Asura's Warth》的Final Lesson中使用過。

Killer Is Dead的主題配樂:New World Symphony Remix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Bxo7tagw8M

這首交響樂的壯闊和激盪,真的能吸引製作人的歡心呢。

《Killer Is Dead》的日文配音方面,聲優陣容非常強大、有置鮎龍太郎、豐琦愛生、杉田智和、沢城みゆき 等等,全部也是當今日本的著名聲優;相比起之前的《Lollipop Chainsaw》起用了日笠陽子和喜多村英梨,其份量還有增無減!


唯一瑕疵的可是用上日文配音時,明顯與畫中人物不「對口」,有時還會出現「缺口」(有口形沒有配音)的情況,令喜歡聽日本聲優演譯的玩家,大失所望,還不知道是聲優還是遊戲設計的問題了。



短評:承接QTE大勢,幸流暢爽快


整體來說,《Killer Is Dead》保持了一貫Suda 51的風格和高水準。站於動作遊戲角度,操控不算複雜,打擊感仍算足夠,不過當玩家成功進入「屠殺Mode」後一切變得簡單(只是沒有斬奪的「Blade Mode」而已),相信資深動作玩家會在Hard以上難度才找到樂趣。耐玩度也非常高,主線、支線和「溝女」任務也需要花時間,感覺不是一味殺殺殺,還不計要全取AAA級和全隱藏要素;筆者較欣賞是Mondo Girl任務(Scarlett),是為Combo Challedge,可以讓玩家修練一下,頗為方便。整個氣氛讓我想起《Catherine》,同樣的動畫風格、同樣的「情趣」主導。

如果是Suda 51的Fans、或動作遊戲的狂熱玩家,《Killer Is Dead》乃是不可不玩的作品。


《Killer Is Dead》的重要人物David Boss Gameplay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ckkx9_iVpA


另外,9月1日將會推出中文繁體版,想更深入了解劇情的玩家們可稍等一會。放心,這中文版會同樣提供日、英配音,也是原汁原味的。